微波技术 第四章:微波网络


微波技术 第四章 微波网络

4.1 微波网络的一般分析

4.1.1 微波网络简介

微波网络:只关心端口特性,不关心内部特性(网络内部服从麦克斯韦方程)。

微波网络

常用矩阵有Z-矩阵,Y-矩阵,S-矩阵,T-矩阵,A-矩阵。根据研究的物理量不同,引入不同的微波网络参量:

①. 研究(等效)电压、(等效)电流之间的关系: 网络的阻抗和导纳参量,对应Z矩阵和Y矩阵

②. 研究入射波、反射波之间的关系: 网络的散射参量,对应S矩阵

③. 研究双端口网络级联特性: 网络的转移和传输参量,对应T矩阵和A矩阵

4.1.2 等效电压和等效电流

微波网络在各端口测量的不是场,而是(等效)电压和(等效)电流。 微波波导是广义的传输线,其基本物理量是电场和磁场。 所以需要将电压、电流与电场、磁场之间建立联系:通过功率引入等效参量

微波波导中传输的功率为:$P=\int_S\frac12Re(E_T×H_T^\star)·\hat zdS$

传输线中传输的功率为:$P=\frac12Re(VI^\star)$

$\vec e(x,y)$和$\vec h(x,y)$是模式矢量函数,表征工作模式的场在波导横截面上的分布;

$V(z)$和$I(z)$为等效电压和等效电流,表征导行波在波导纵向上的传输特性。

代入波导传输功率表达式:

归一化条件

4.1.3 归一化等效电压和归一化等效电流

传输线上归一化电压和归一化电流仅有该处的归一化入射波a和归一化反射波b确定:

传输线上的功率可进一步写成:

4.1.4 微波网络的一般形式

N端口微波网络

各端口参考面上的等效电压和等效电流分别为$V_i$和$I_i$。

$Z_{ij}(i\ne j)$为$j$端口对$i$端口的互阻抗,$Z_{ii}$为$i$端口的自阻抗。

同理,也可用导纳矩阵$Y$来描述各参考面上电流与电压的关系:

网络的阻抗矩阵和导纳矩阵互为逆矩阵:$ZY=I$

4.2 双端口Z矩阵和Y矩阵

4.2.1 双端口Z矩阵

双端口网络

$Z$参数矩阵可表示为:

端口2开路,$I_2=0$时,$Z_{11}\equiv \frac{V_1}{I_1}|_{I_2=0},\quad Z_{21}\equiv \frac{V_2}{I_1}|_{I_2=0}$

端口1开路,$I_1=0$时,$Z_{12}\equiv \frac{V_1}{I_2}|_{I_1=0},\quad Z_{22}\equiv \frac{V_2}{I_2}|_{I_1=0}$

4.2.2 双端口Y矩阵

双端口网络

$Z$参数矩阵可表示为:

端口2短路,$V_2=0$时,$Y_{11}\equiv \frac{I_1}{V_1}|_{V_2=0},\quad Y_{21}\equiv \frac{I_2}{V_1}|_{V_2=0}$

端口1短路,$V_1=0$时,$Y_{12}\equiv \frac{I_1}{V_2}|_{V_1=0},\quad Y_{22}\equiv \frac{I_2}{V_2}|_{V_1=0}$

4.2.3 归一化阻抗参数

4.2.4 归一化导纳参数

4.2.5 归一化参数的性质

①. 互易网络:参考面所包围的区域内填充的是均匀的各项同行介质。矩阵转置是不变的

②. 对称网络:微波网络在结构上具有面对称性或轴对称特性。对称端口互换不影响网络特性

③. 无耗网络

网络的全部阻抗参量$Z_{ij},\bar{Z}_{ij}$和导纳参量$Y_{ij},\bar Y_{ij}$均为纯虚数。

4.3 S矩阵

4.3.1 S矩阵

用于分析网络端口的入射波和反射波特性。

电压波和电流波的归一化:

归一化的入射波和反射波表示为:

双端口网络用S矩阵描述

$S$矩阵可表示为$b=Sa$,即

4.3.2 S矩阵参数的物理意义

$S_{11}$:端口1的电压反射系数,$S_{11}\equiv\frac{b_1}{a_1}|_{a_2=0}$

$S_{22}$:端口2的电压反射系数,$S_{22}\equiv \frac{b_2}{a_2}|_{a_1=0}$

$S_{12}$:端口2对端口1的电压传输系数,$S_{12}\equiv \frac{b_1}{a_2}|_{a_1=0}$

$S_{21}$:端口1对端口2的电压传输系数,$S_{21}\equiv \frac{b_2}{a_1}|_{a_2=0}$

($a_{i}\ne 0$表示端口$a_i$接微波源;$a_j=0$表示端口$a_j$不接源且负载匹配,没有入射波)

$S$矩阵不能描述级联网络。

原因:S矩阵上一级网络的输出(因变量)不能作为下一级网络的输入(自变量)。若以某一端口的入射波a和反射波b为该级网络的因变量,则该端口的入射波a和反射波b也可以作为下一级网络的自变量,从而实现对于级联网络的描述(如T矩阵)。

各端口输入输出功率:

4.3.3 S矩阵的基本性质

证明

①. $S=(\bar Z-I)(\bar Z+I)^{-1}=(\bar Z+I)^{-1}(\bar Z-I)$

②. $\bar Z=(I+S)(I-S)^{-1}=(I-S)^{-1}(I+S)$

③. 若网络时互易的,S矩阵的转置就是其本身,即$S^T=S$

④. 若S矩阵满足酉条件,即$S^{\dagger}S=I$,则无耗网络$\bar Z$满足$\bar Z^\dagger=-\bar Z$($\dagger$表示共轭转置)

⑤. 若S矩阵满足酉条件,即$S^{\dagger}S=I$,其互易性条件为:

4.3.4 阻抗匹配时的S矩阵

阻抗匹配时

电压反射系数及回波损耗RL:

电压传输系数及插入损耗IL:

4.3.4 阻抗失配时的S矩阵

阻抗失配时

双端口电压反射系数为:

当阻抗匹配时,$a_2=\Gamma_L=0$,电压反射系数变成$\Gamma_{in}=S_{11}$

4.4 T矩阵和A矩阵

4.4.1 T矩阵

为了克服S矩阵不能描述级联网络的局限性,引入T参数矩阵:

上一级网络的反射波是下一级网络的入射波。

T参数:

S矩阵和T矩阵之间的相互转化(推导)

①. 以S矩阵表示T矩阵:

②. 以T矩阵表示S矩阵:

4.4.2 双端口A矩阵

阻抗矩阵和导纳矩阵以电压和电流为研究对象,不足之处在于无法级联(因为自变量和因变量形式不统一,且各端口电流方向不一致),因此引入传输矩阵,即A矩阵:

A矩阵-双端口网络

在参量矩阵互相转换时,应注意输出端口的电流方向与Z、Y、S​矩阵不同。

端口2开路,$I_2=0$:电压(传输)系数$A_{11}\equiv\frac{V_1}{V_2}$,(传输)导纳$A_{21}\equiv \frac{I_1}{V_2}|_{I_2=0}$

端口2短路,$V_2=0$:(传输)阻抗$A_{12}\equiv \frac{V_1}{I_2}|_{V_2=0}$,电流(传输)系数$A_{22}\equiv \frac{I_1}{I_2}|_{V_2=0}$

4.4.3 归一化$\bar A$矩阵

推导):

4.4.4 $\bar A$和$\bar Z$,$\bar Y$,$S$矩阵的转换关系

在参数矩阵转换时,要注意$\bar A$矩阵的电流方向,与其它矩阵的电流方向相反。

推导

从$\bar Z$转换到$\bar A$:

其中$|\bar Z|=\bar Z_{11}\bar Z_{22}-\bar Z_{12}\bar Z_{21}$

从$\bar A$转换到$\bar Z$:

其中$|\bar A|=\bar A_{11}\bar A_{22}-\bar A_{12}\bar A_{21}$

从$\bar Y$转换到$\bar A$:

其中$|\bar Y|=\bar Y_{11}\bar Y_{22}-\bar Y_{12}\bar Y_{21}$

从$\vec A$转换到$\vec Y$

其中$|\bar A|=\bar A_{11}\bar A_{22}-\bar A_{12}\bar A_{21}$

从$S$转换到$\bar A$:

其中$|\bar S|=\bar S_{11}\bar S_{22}-\bar S_{12}\bar S_{21}$

从$\bar A$转换到$S$:

其中$|\bar A|=\bar A_{11}\bar A_{22}-\bar A_{12}\bar A_{21}$

4.4.5 A矩阵的性质

对于双端口互易网络,归一化$\bar A$矩阵的参数满足:

对于双端口对称网络,归一化$\bar A$矩阵的参数满足:

对于互易无耗网络,$\bar A_{21},\bar A_{12}$为虚数,$\bar A_{11},\bar A_{22}$为实数 (推导)。


文章作者: Mat Jenin
文章链接: http://matjenin.xyz
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源 Mat Jenin !
  目录